📖 智障人士「自我決策」發展路上照顧者的關鍵支援
- MOSES LEE
- 2024年8月1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基督教懷智服務處元朗地區支援中心
社工莫家駒

提升智障人士自我決策的能力,坊間有很多專業人士提供不同的工具或方法。不過,在這麼多硬件幫助下,為何智障人士在行使「自我決策」的能力方面仍然有限制?原因是他們還未有足夠的信心作出嘗試或持續地執行。其中照顧者對智障人士執行「自我決策」的信心有關鍵的影響。當中涉及照顧者用什麼期望和態度來介入;至於照顧者的定義不只限於家屬,在復康服務中協助照顧智障人士的職員也包含在內。
大多數的照顧者確實對被照顧的智障人士有很熟識的程度,並瞭解他們的優勢及不足,而且明白智障人士在學習的期望上不能與一般人比較,需要充足的時間練習及嘗試。不過事實上,當要協助智障人士定立目標時,照顧者常會忽略這些要點,並把一般人的標準與智障人士看齊,又或者期望智障人士在不足夠的時間裡完成。最終,智障人士仍在嘗試的期間,很多時照顧者並未有堅持,他們改由為智障人士作決定或索性代替智障人士完成。這個情況下智障人士就無法完整地透過學習循環過程來進行反省、回饋及再嘗試的程序。加上智障人士要成功完成目標,要較一般人有更多次的學習循環才會掌握要領,結果照顧者為省時或想得到短時間的效益下,就中斷了智障人士的學習機會,以致無法有效地培養信心。本人曾跟進一位有輕度智障及下肢殘疾的服務使用者,家屬體貼地照兒子,兒子透過學習已掌握使用助行架走路,並且有能力往返住處,但是行走的速度仍需要時間練習提升。惟照顧者擔心兒子會跌倒,所以每次往返工場就改為自己攙扶或用輪椅代步,以節省通勤的時間。最後照顧者在沒有給兒子時間練習下,兒子被奪取了學習及進步的機會。
照顧者就像智障人士的一面鏡子,在教授或處理事情上智障人士除了觀察和模仿表面行為外,他們也會留意照顧者的態度。這些態度會變成智障人士「自我決策」的壓力或是動力。當照顧者以負面態度去介入智障人士的學習時,容易出現一些負面句子,例如「唔會學識」、「改變唔到」或「快啲唔好嘥時間」等說話。智障人士感受到這些負面感覺,他們會失去信心去嘗試。當壓力越來越大時,學習動機便會逐漸下降,甚或會害怕再聽到負面的說話而選擇放棄,因此依賴照顧者的習慣變得越來越大。相反,如照顧者能夠給予讚賞,具體地講出讚賞原因,給予正面鼓勵,同時面對錯誤時可以改用正面句子表達,讓智障人士不怕面對失敗,例如:「你好努力嘗試」、「你唔怕接受挑戰」、「你好勇敢」等句子,讓智障人士在正面的氛圍下得到進步的動力。
由於以上的原因,照顧者不應忽視自己對智障人士的重要性。智障人士在「自我決策」的過程裡,照顧者協助智障人士制定適切目標,耐心地接受他們慢慢學習,不刻意與其他人比較,按計劃逐步反覆嘗試,協助他們把所得經驗分析後再嘗試實踐;配合照顧者給予智障人士正面態度,以及適當地給予學習空間,讓他們能有漸進的程序培養個人信心。當智障人士有合適工具或方法,再加上照顧者的適切的支援,智障人士的「自我決策」就可以得到充分發揮,事情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果效。
至於社工可在過程中可擔當調節的角色,讓「自我決策」涉及的人物距離拉近。社工需要協助智障人士把目標拉近到實際可行的範圍,讓照顧者有信心並知道可以按步協助實踐。此外,也要鼓勵智障人士向照顧者分享內心的想法,增加照顧者認知智障人士有執行的決心。另外,社工要預早提示計劃中可能出現的挑戰,減低兩者遇到失敗時會放棄繼續計劃;同時社工亦可運用失敗的原因,將之轉化為有用的經驗,成為推動計劃繼續前行的新動力。
總括而言,照顧者心中也期望智障人士能克服困難,達到自我獨立的能力,所以照顧及被照顧者之間都有明確共同的願望,只要照顧者能調整心態,運用合適的方法,照顧者就會成為智障人士「自我決策」成功的關鍵和強力的後盾。